防控体系面临多重挑战,为什么狂犬病病例17年来首次上升?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统计,2024年全国共报告狂犬病170例,与2023年的122例相比,上升了39%。这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连续17年狂犬病持续下降后的首次上升。这一趋势引发了公共卫生领域的广泛关注。
3月1日,在2025动物致伤规范化防治培训中,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康新表示,狂犬病暴露后伤口处置不规范、未按规定程序接种疫苗或注射被动免疫制剂,会增加狂犬病发生的风险。因此,需要开展动物致伤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的培训推广工作。
据分析,这一现象的背后涉及多个复杂因素的叠加作用,需要从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管理、社会行为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综合分析。
犬类与野生动物的双重挑战
在动物免疫方面,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犬类免疫覆盖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由于防疫资金缩减和基层兽医力量不足,部分农村地区的犬只免疫率未能达到70%的国际防控标准。例如,某省2023年的农村犬只免疫率从往年的85%骤降至62%。同时,疫情后经济压力的增加导致城市地区宠物遗弃率上升,新养犬家庭的犬只首年免疫完成率也大幅下降。此外,野生动物传播链的激活也加剧了狂犬病的传播风险。华北地区的监测数据显示,貉、狐等野生动物的狂犬病毒携带率显著上升,这可能与生态廊道建设导致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扩展有关。
医疗与接种的双重困境
在暴露后预防处置方面,医疗机构的处置能力和疫苗接种的依从性均出现了下降。县级医院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的配备率不足,暴露患者获得规范处置的时间延长,基层医生正确处置知识的合格率也大幅下降。同时,暴露人群的全程接种完成率也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受到经济因素和疫苗犹豫的共同影响。
宠物经济与文明养犬的双重冲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宠物经济的扩张,人犬接触频率不断增加。然而,文明养犬规范的滞后导致了未栓绳遛狗等不文明行为的频发。同时,乡村地区看家犬的密度较高,但人犬安全距离教育的覆盖率却相对较低。此外,随着传染病直报系统的升级,监测系统灵敏度的提升也使得既往可能漏报的临床诊断病例被纳入统计,从而放大了数字的波动。
气温与灾害的双重影响
气候和生态因素也对狂犬病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2023-2024年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导致了犬类发情期的延长和攻击行为的增加。同时,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也导致了灾区犬只的迁移和免疫档案的断裂,进一步加剧了狂犬病的传播风险。
多部门协同与疫苗管理的双重挑战
在深层结构性方面,多部门协同机制的弱化、疫苗冷链运输的隐患以及非法动物交易的抬头等问题也加剧了狂犬病的防控难度。农业农村部门与卫健部门在犬只管理和暴露处置方面的衔接出现断层,县级疫苗冷链中断率上升影响了疫苗效价,网络平台未检疫犬只交易量的激增也为狂犬病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防控建议:以“One Health”理念重构防控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建议建立以“One
Health”理念为核心的防控体系,实施动态调整策略以应对新出现的风险点。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省-市-县三级犬只免疫电子档案并实施动态覆盖率预警、将狂犬病暴露处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以保障被动免疫制剂供给、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传播风险热力图以实现精准防控、推行“先处置后付费”机制以降低经济门槛以及启动野生动物狂犬病主动监测计划以构建生态屏障等。
这一趋势提示我国狂犬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需要在保持过去17年防控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新出现的风险点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未来,需要重点关注流行病学曲线的变化,以区分偶发波动与趋势反转,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观点仅代表原作者,绍兴波波宠物用品厂系信息发布平台仅供读者参考。如您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